有些人,雖有實力,但欠缺「最後一哩」的說話力,簡報表達平鋪直敘,以致在面試、提案、比稿時敗陣。在兩岸競爭激烈的今天,面對「很會講話」的中國人,台灣人這種焦慮更為普遍。
今年一月,美國全國大學與雇主協會(NACE)出版的〈二○一○年就業展望〉指出,擁有高溝通能力的人將被優先聘雇。
台灣一○四人力銀行在今年三月所做的調查,企業主管留給面試者的時間只有十九分鐘,所有主管都在前五分鐘,就已決定面試者的去留;換言之,求職的黃金溝通時間只有五分鐘。
在企業經營面,全球第一大人力資源公司韜睿惠悅(Towers Watson)最新研究發現,過去五年中,能有效溝通的公司,其股東報酬率比無法有效溝通的公司,要高出四七%。再者,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說,一句深入心坎的話,效果往往超乎想像。蘋果公司(Apple)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每次發表產品,總製造全新驚奇,成為蘋果新品狂賣的保證。
思科系統(Cisco)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只花二十分鐘描繪願景,隔天思科股票就勁漲。
打造溝通商數
自信心與同理心,要達到平衡
在關鍵時刻,多說或少說一句話,說對或說錯一句話,結果是天差地別!
自從EQ(情緒商數)受重視後,各種智能商數應運而生,只要透過智能的培養,便可提高成功機率。其中,一項影響人際與職場甚大的便是CQ(Communication Quotient,溝通商數)。這是指人們面對主管、部屬、客戶、同事,在各種表達溝通情境下的反應。
很多人以為,溝通力只是說話的能力,並由先天的個人特質決定,其實不然。溝通內涵更重要的是對方想聽什麼。
英特爾(Intel)創辦人葛洛夫(Andrew S. Grove)說:「我們溝通有多好,不是決定於我們說得多好,而是別人懂了多少。」(How well wecommunicate is determined not by how well we say things
but how we are understood.)
原來,控制溝通力的開關,不是話術,而是心靈;除了會表達,更需要傾聽,而那相互作用的兩大樞紐,就是自信心與同理心。
「自信,攸關『能否自在的表達』,同理,則是『能否理解對方的反應』,」台灣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表示。
出處:商業週刊1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