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topic has 1 則回覆, 2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15 years, 10 months ago by
志羽.
-
作者文章
-
2009-12-29 11:55 下午 #68364
則源參與者google所造成的影響
越來越超乎當初的預期
甚至當初要投資google時
還有人不看好
沒有想到現在的發展已經是可以撼動網路世界的重要主角
書中提到的”關鍵字搜尋”
其實這幾年開始
許多廣告都會在最後打個關鍵字
~請上網搜尋XXX…
影響到廣告`媒體 還有整個行銷的策略等等
以上是個人淺見,若有偏頗還請指正
以下是網路書店摘錄…
第一章 震撼全世界的「破壞戰略」
讓我們先從Google的「破壞」開始談起。
近年,Google在形形色色的局面中開始實行一種「破壞戰略」。
Google在二○○二年開始的網路服務「Google新聞」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服務持續向全球媒體業界投出了震撼彈。原因是這種新服務,蘊藏著極可能導致報紙、電視、通訊社等業者在網路上進行的商業活動崩盤的可能性。
Google新聞是個從全球數千家新聞媒體收集形形色色的報導,做個概括彙整的服務。這個服務也有日文版,從國內約六百家新聞媒體的網站中擷取新聞報導,再將收集而來的報導分門別類地依頭條新聞、社會新聞、國際新聞、經濟新聞、政治新聞做歸類,在Google新聞首頁上做清楚的排列(圖1-1)。
這種展現方式十分完善,在處理同一條新聞的不同報導時,首頁上只列出代表性媒體的版本,其他媒體的報導則以「相關報導○○件」的形式,在另一頁裡以一覽表的方式呈現。
網頁中除了這些報導的標題之外,也會提及出處、並引用文章起頭的一部分,有時也會附上原本報導的照片。當然,這個服務並不是原封不動地轉載各報社的報導;如果這麼做的話,將有觸犯著作權法之虞。Google新聞的做法是僅轉載報導的標題,使用者只要按下這標題,就會自動連結到該報社的網站裡的文章。
這網站每十幾分鐘更新一次,讓人切身感受到世界瞬息萬變、各種新聞宛如洪水般湧來的情況。更厲害的是它還能保存過去三十天內的新聞內容,同時還備有以關鍵字搜尋的功能。
有了它,使用者便能針對一起特定事件,閱讀到形形色色的新聞報導。比方說,一位使用者若要閱讀曾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在位十八年的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議長的繼任者班.柏南克(Ben Bernanke)就任的新聞,已經不需要進入存在「我的最愛」中的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或CNN的網站好幾遍,勞神搜尋相關的報導。現在只需在Google新聞的首頁中、或在「美國」這一類別中做搜尋,進入「相關報導」的網頁,就能盡覽各媒體的報導。
侵犯編輯權的指控
這種兩極化指的是知名的大報社會電視台、與地方的小報社與電視台對Google新聞迥異的評價。
為什麼兩者之間會產生這種差異?
對Google新聞批評得最為激烈的,就是新聞被擅自轉載的大報社和電視台、通訊社等等。對他們而言,除了「編輯權受侵犯」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倘若Google新聞一旦普及化,「各報社的網站獲利勢將無法成長。」
當然,Google在Google新聞的連結中僅呈現報導的標題,並沒有擅自轉載整篇文章。只要點選Google新聞裡的報導標題,就能直接跳進原本的報導文章所在的頁面,因此報社網站的點擊率並不會因此減少。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對許多報社來說,報導已經變成可以供人免費閱讀。雖然不少媒體要求使用者付費加入會員才能瀏覽過去的檔案,但幾乎所有報社都將當天的新聞開放供人免費閱讀。雖然新聞不收費,但還是可以靠banner廣告來獲利。Banner是「橫幅標語布條」之意,在網路上指的是網頁上方橫條狀的網路廣告。
通常,出現在首頁裡的banner廣告收費最高。因此每家開設網站的報社,都竭盡所能地吸引使用者瀏覽自己網站的首頁。在個人網站或部落格與報社網站建立連結時,也嚴禁僅連結到個別的文章上。
例如日本經濟新聞社的網站「NIKKEI NET」在「連結須知」的1中,就有如下規定:
#NIKKEI NET等日本經濟新聞社所製作的網站首頁或其他各版面、特別報導等,基本上開放供人自由建立連結,但事前須將欲建立連結的網站之URL、原本內容所在的網頁之URL、以及建立連結之目的等記載妥當,透過查詢服務的網頁向敝社提出申請。若連結之方式或內容屬下述場合,敝社有權婉拒連結:
(1)欲建立連結之網站以營利或廣告宣傳為目的,與NIKKEI NET的宗旨不符之場合。
(2)欲建立連結之網站轉載部分NIKKEI NET網站內容之場合。
(3)僅與個別報導建立連結之場合。#
從中可以看出,與個別文章進行連結是不被允許的。
不過,也有許多人對這種規定做出如下的抗議——建立連結在網路世界裡原本就是被認可的行為。使用者互相建立連結的自由,早已成為網路文化的本質。任何企業本著自己的邏輯擅自規定「禁止僅與個別報導建立連結」,未免會有為求獨善其身而漠視網路規則之嫌。
讀賣新聞提告的理由
二○○二年十二月,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讀賣新聞東京本社向神戶一家提供名為「Line Topics」的網路服務的創投公司「Digital Alliance」(以下簡稱DA),提出了侵犯著作權的告訴。這是Google新聞在美國開始營運三個月後的事。
Line Topics是一個在網頁中置入一種類似banner廣告的文字視窗,並在其中一條接一條地播放新聞速報標題的服務(圖1-2)。這些新聞速報並不是由DA自己撰寫的,而是僅轉載「雅虎新聞」由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報社所提供的報導上的標題。只要點選這些標題,使用者就會自動連上雅虎的網站,在其中閱讀全文。
因為是完全免費,因此個人網站等對這項服務趨之若騖。總計有兩萬多個個人與企業網站在自己的站裡張貼了Line Topics。DA則是靠販賣隨標題一同出現的廣告獲利。
讀賣新聞提出告訴的主張如下:
「讀賣新聞是以收費的模式將報導提供給雅虎刊登的。標題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整篇報導之內容要旨的著作物,因此DA對這些標題的引用,明顯是一種踰越正當引用範圍的著作權侵害行為。」
DA則向當時負責採訪這則新聞的筆者做出了如下的解釋:
——我們之所以認為雅虎的標題可以使用,是因為雅虎日本的新聞表示該網站開放供人「自由建立連結」。而且在推出Line Topics這項服務前,我們也曾向雅虎新聞詢問過應如何建立這種引用他們標題的連結。他們的回答是:「最好能原封不動地維持原標題」。
DA表示:「我們一開始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為求慎重起見,也和雅虎打過招呼了。」但後來雅虎的態度竟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甚至還寄了一封證明「Line Topics違反雅虎禁止為商業目的轉載其內容的利用規約」的信件給DA。但當DA以電子郵件詢問:「那麼,該如何建立連結才不會觸法?」時,卻沒收到任何回答。此後過了一年半,讀賣新聞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向DA提出了告訴。
大象踩扁小螞蟻
「對DA寄出證明文件時,我們也曾與新聞原出處,也就是讀賣新聞東京本社連絡。」當時雅虎日本行銷部曾如此回應記者的採訪。到最後,讀賣新聞在提出告訴前曾與雅虎做過什麼樣的溝通,至今仍是個謎。
即使如此——。
DA是一家於二○○○年成立的小型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甚至不到十人,因此即使Line Topics的使用者人數呈穩定成長,對社會的影響也只是微乎其微。雄霸天下的報業巨頭讀賣向它提出告訴,簡直是形同大象踩扁小螞蟻。是什麼理由,讓它刻意提出這樣的訴訟?
其實,當時接受筆者採訪的讀賣新聞關係者曾經透露:
「其實提這起訴訟的真正用意,是為了牽制Google新聞。最近已經傳出Google新聞即將登陸日本的傳言,如此一來業界勢將受到極大的打擊。因此我們與DA打這起官司,是為了藉由獲得勝訴製造出一個可循的先例。」
讀賣新聞的盤算是——藉由打贏DA這場官司建立「標題也有著作權」的先例,以在Google新聞登陸日本時,用這個先例防止它轉載自己報導的標題。
在這場訴訟開始的一年半後,Google新聞的日文版於二○○四年九月開始營運。據說之所以比英文版晚兩年,就是因為看到了讀賣新聞向DA提出了這場告訴的緣故。
在這段期間,東京地方法院於二○○四年三月做出了第一審的判決,認定「標題並不等同於完整報導」,判定讀賣新聞敗訴。而Google新聞日文版開始營運是在他們敗訴的半年後,讓人怎麼看都覺得是算好時機後才採取行動的。
而讀賣新聞果然如事前所言,拒絕向Google新聞日文版提供任何報導內容。每日新聞與產經新聞也追隨讀賣的腳步,讓Google新聞一開始就面臨了前述的跛腳局面。
智慧財產權高等法院裁判勝訴
不過,故事並不光只是到此為止。事後,這個以讀賣新聞為首的「反Google新聞」陣營竟逐漸投靠Google新聞旗下,紛紛開始為它提供報導。原本排擠它的三大全國性報社,不出三個月就轉而供它轉載自己的內容了。但Google在日本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弱,因此付費向讀賣新聞或每日新聞等購買內容的雅虎新聞的點擊率還是壓倒性的較高;這狀況至今仍未有改變。雖然Google新聞在日本國內的存在感較低,但各大報社依然選擇走向與Google合作這條路。
一位了解真正情況的每日新聞社關係者,如此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起先,Google主動提出了願意支付轉載標題的著作權費用的申請,後來就變成了提供完整的報導內容。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但事實上大家是見識到了Google新聞這個媒體的威力,判斷還是不要忽視它為妙。看來全國性報社的幹部之間,終於開始認識到以Google為首的網路勢力的重要性了吧。」
讀賣新聞與DA的訴訟後來仍持續進行,二○○五年十月還獲得了智慧財產權高等法院判決勝訴。智慧財產權高等法院的判決為「雖然報導標題並無著作權,但DA以不法行為獲益」,要求他們支付二十三萬日圓的損害賠償。不過至今仍未聽聞讀賣新聞準備以這起判決為理由,對Google改採較為強硬的姿態。
看來到了最後,讀賣新聞還是被迫向網路的威力屈服了。
另一方面,在地方報與區域性電視台在一開始對Google新聞就有不同的評價。因為他們期待Google新聞能與自己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提升他們網站的點擊率與知名度。
只要看看Google新聞日文版的使用法,一眼便能理解這份期待的理由。通常,居住在東京的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閱讀新聞時大都只瀏覽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和每日新聞的網站,壓根兒不可能產生上歧阜新聞、秋田魁新報、以及琉球新聞等地方小報的網站逛逛的念頭。
「資訊匯流中心」(informaiton hub)的位移
不過Google新聞卻讓這些地方小報的報導標題大量曝光。經由這裡,東京的讀者們首度發現了地方報也有許多有趣的新聞、以及論點獨特的報導。
這情形也同樣發生在Google新聞英文版的身上。
以美國和英國為中心的英語圈讀者,平日同樣只對美國和英國的知名報社、通訊社的新聞網頁有興趣。但只要放眼全世界,便不難發現中東、北歐、非洲、亞洲、乃至南美洲各地也都有英文報紙,而且這些媒體的網站均對外提供以英文撰寫、但哲學與邏輯與英美觀點明顯不同的報導。只是這些新聞媒體的知名度大都偏低,受英國或美國讀者注意的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
不過托Google新聞的福,這些邊陲報社的報導,如今已有機會廣為全球各地的讀者所閱讀。即使不是一家坐擁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讀者的強力媒體,只要搭上了Google新聞的便車,現在也有可能獲得廣大讀者的青睞。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機。對地處邊陲的小報社來說,這是個正面的轉變。反之,對原本位居世界中心的大報社而言,這則是個負面的轉變。
理由是:
「資訊匯流中心」正隨著轟轟巨響開始產生位移。原本位居資訊匯流中心的,是美國三大電視網、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部分大型新聞媒體。這些媒體可以自由運用資訊,自在地雕塑出他們想要的新聞。
但如果Google新聞能持續向上發展,那麼今後資訊匯流中心將為Google所掌握。Google的演算法將成為資訊匯流中心,也將成為支配資訊世界的祭司。
這個變革難道還不夠大嗎?2009-12-29 11:55 下午 #69574
志羽參與者Google真的改變了世界
記得六七年前剛開始工作
要找廠商
還要翻黃曆
現在google一下
要什麼有什麼:P -
作者文章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